很多家长和学生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大学时可能被调剂到冷门专业。这种担忧并非毫无依据,因为冷门专业通常在就业方面较为狭窄,而很多学生在大学入学初期都可能面临专业调剂的情况,这让他们对未知的专业产生了一些担忧。
而冷门专业之所以一直小众,一方面确实与其工作前途较为有限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知名度不高,相对较少受到学生青睐有关。
在大学招生中,由于各个专业的竞争激烈,很多专业在招生过程中可能会依靠调剂来填充空缺。对于学生来说,一旦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第一反应往往是希望可以转专业,避免陷入就业不利的窘境。
大学招生中,由于各个专业的竞争激烈,很多专业在招生过程中可能会依靠调剂来填充空缺。对于学生来说,一旦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第一反应往往是希望可以转专业,避免陷入就业不利的窘境。
区分冷门专业的方法之一就是看专业的名字。如果某个专业的名字让你完全陌生,很可能就是冷门专业。这就需要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不仅仅依赖于表面的宣传,还要进一步探索专业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工作前途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的新趋势,以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让人倍感棘手的现象,即一些冷门专业以悄悄改名的方式,摇身一变,被误以为是大热门专业,实际上却给许多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困扰。这一现象非常大程度上涉及到各类招生的“xx类”制度。
最初,各类招生的“xx类”设立旨在解决相似专业的分流问题。以计算机类为例,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都属于该类别,且基础课程相似。
大类招生在大一、大二阶段不区分具体专业方向,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对各专业的深入了解,最终选择最对自己最合适的专业方向。这一计划理应是合理而完美的。
然而,一些学校却趁机将一些原本不属于“计算机类”的专业也纳入其中,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这些看起来似乎与计算机类专业相近,但其实就是管理类或理学类专业。
这种混淆的现象主要源于这些专业在招生方面面临困境,因此学校试图通过“打包”这些不太受欢迎的专业与热门专业放在一起,以吸引更多高分学生。
结果,许多高分学生在未细致审查的情况下急着报名,等到大二分专业时才发现了自己被分到了这些原本冷门的专业。这种误导性的招生手段让很多学生在事后感到后悔,但时机已晚。
此外,各类披着光鲜外衣的“实验班”、“基地班”、“复合人才教育培训班”也成为了另一个教育领域的曲线拐点。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名称常常让人联想到高中时期的尖子班,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争相报名。然而,实际上这些班级往往是一些原本不好招生的专业换了个名字。
以首席劝退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例,它悄悄变身成了“互联网+尖端电子先进材料高品质人才实验班”。同样,传统专业也可能被披上热门专业的外衣,比如土木工程被改为“建筑+计算机高端复合人才实验班”,机械、电气则被打造成“先进制造创新人才基地班”。
这些“高大上”的名字,绝对能迷惑大部分不懂行的家长和学生,让他们误以为报读这些班级就能迅速进入热门领域,其实就是一种欺骗。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对专业名字“高大上”的需求,纷纷搞出各种堪称“魔幻”的专业名称,使得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时更容易被虚构的外表所迷惑。
还有一些学院和书院也被用来迷惑学生,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享有盛誉的学府,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即便是这些一流学府的学生,也不是没有碰到困扰。
一些所谓的“什么什么学院”、“什么什么书院”通过种种优秀选拔计划吸引了众多学生,但事实上,一旦进入这些学院,学生却发现了自己陷入了无法转专业的困境。在入学协议中规定,他们必一直读这个专业,甚至要接受博士直通车,这使他们的求学之路变得苦不堪言。
新闻推荐
【2025-01-12】
【2025-01-12】
【2025-01-12】
【2025-01-12】
【2025-01-12】
【2025-01-10】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7】
【2025-01-05】
【202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