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全市统一的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农村合作经管、种植行业、畜牧行业、渔业渔政、质量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业监测等实现数字化集成与管理,加强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提升农业全行业数字化决策管理水平。
建立市、区县、镇乡三级电子政务体系。推进农业政务智能化、可视化进程,升级完善全市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满足农业政务综合管理、日常监管、应急处置和决策指挥需要。
强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执法、行政办公等七类重要电子政务功能,建设高效、集约、统一的农业门户网站与新媒体、“三农”舆情监测和综合信息服务窗口,提升对外宣传、舆论引导和政务服务能力,构建农业电子政务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构建农业部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加强信息系统等级测评和整改,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安全保护。
加强信息安全设备和产品配备,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加强互联网空间依法治理,确保网络环境安全和网络秩序良好。
到2020年,农业政务智能化、可视化率覆盖100﹪的区县农业部门、60﹪的镇乡农业服务中心,农业行政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推进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权属登记、经营权流转和纠纷调处等的动态管理。建立市、县两级农经管理部门数据维护的责任分工机制,推动实现土地确权与不动产登记信息数据交换,提升标准化、规范化和共享化程度,改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保障土地承包业务办理和信息查询流程通畅运行。
实行土地承包数据动态管理,建立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网上备案机制,实现国家、省(市)、区县三级相互连通及关联业务的有序衔接;加强村级财务、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化,拓展财务公开、乡镇代理、监测预警“三位一体”网络监管功能,推进“三资”管理、使用、处置在阳光下运行,以信息化手段规避集体资产流失、盘活集体“三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到2020年,“三资”监管信息化应用覆盖100﹪的区县、90﹪的行政村。
推进农情监测、种子管理、疫病防控、农药监管等环节的动态管理。应用互联网和农业传感技术,在全市100个以上监测点,开展作物苗情、墒情、虫情、灾情数字化、可视化监测,加快信息化对田间管理、节水灌溉和防灾减灾的辅助决策步伐。
推进“互联网+绿色植保”进程,建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数据资源库,研发便捷实用的预警信息采集终端,实现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提高预测预报的模型化和精准度。
加快种子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开展种子生产、加工、流通、储存等环节的数据集成与智能监控,推进“数字种业”公共信息服务进程,以信息化技术提高种子管理效率、规范种子市场秩序。开展农药使用网络化监管,加强信息监测和预警执法。
到2020年,“数字种业”集成90﹪以上生产基地、营业网点、存储仓库数据资源。
推动畜禽养殖在生产繁育、疫病监测、防疫检疫等环节的动态管理。强化畜牧生产管理数据化,在70个生猪、牛羊、禽蛋、家兔、蜜蜂规模化养殖场,推广应用ERP[1]生产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营业销售能力,推进产销数据的快速汇集和产销形势的科学研判。
在77个种畜禽养殖场,推广应用种畜禽信息管理,建立完整的系谱信息档案,提升种畜禽选育登记标准化水平。
推进动物疫病GIS管理、预警预报和物资监管信息化,强化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展现、集成、共享与可追溯功能,促进全市动物疫病防控实现监测智能化、诊断精准化、展现可视化、防控科学化、处置高效化。
升级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实现与畜牧生产、疫病管理信息共享,实现防疫检疫、卫生监督、应急处置、无害化处理、医政药政从生产到流通的全程信息化监管。
强化数据集成、加工应用和信息发布,促进产地检疫更规范、防堵外疫更有力、管理协调更加高效。
到2020年,90﹪以上的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种畜禽场实现数字化动态管理。
构建渔业生产信息采集、检测控制、专家服务数据资源库,实现与100个控制点和300个采集点信息的无缝对接。
建成渔业信息市级监控中心和四个区域集散中心,推动生产环境监测、预警报警监测、数据分析、智能设备控制等的动态管理和远程诊断服务;加强渔政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着力400个点的渔政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应用,实现与800套移动执法终端的无缝对接。
建立信息资源集成与共享机制,施行渔政信息查询、在线监管、执法检查、案件查办的动态管理,推进实现“一张网络联渔政、一张地图看渔政、一部手机管渔政、一条编码查渔政、一个账号用渔政”的目标。
到2020年,信息化成果惠及3万多公里江河岸线余家市级以上水产养殖示范场和良种场。
推广物联网、移动互联、射频技术在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监管中的应用,提升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
实行全市统一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主要对象,鼓励和支持规模化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率先应用追溯技术,推进监管溯源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强化种子、化肥、农药、兽药等农资产品的质量溯源,实现对主要农资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程追溯。
加快建立完整追溯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强网络舆论情况监管,规范追溯信息采集、发布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体系。
力争十三五末,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 “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认定、产品可召回”的目标,质量监管信息化应用覆盖100﹪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及其农业投入品品类。
建立全市农业普法知识数据库,依托12316平台继续开展农资打假投诉与执法,开发便捷、实用的农业法制宣传信息化产品,推进《物权法》、《合同法》、《环境保护法》、《土地承包法》、《种子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的与农民群众紧密关联的法律咨询与维权服务。
推动农业执法队伍管理与办案联动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案件跟踪督办与信息公开,建立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信息更新维护机制,推进农业执法过程的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手段加快公正执法、透明执法和文明执法进程。
完善农业生产及生态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耕地、林地、水资源等数据集成与监测,推进智能化监测检验技术与农业环境监视测定与保护、农业污染事故调查与鉴定的不断融合,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业环境质量的稳步提升;完善大宗农产品价格及产销数据采集体系,建立主要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批发商业市场和零售终端的全产业链数据库。
开展产销形势监测预警分析和信息发布,引导农业产业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调整结构。
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强化突发事件的联合监测、协同研判和联动响应,提高农业监测预警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防控能力。
新闻推荐
【2025-01-07】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3】
【2025-01-01】
【2025-01-01】